校考资讯 |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报考攻略(附央美历年高分卷)
发布时间:2020-01-12阅读量:2806次
作为众多美术生的梦想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这所超难考的艺术学院
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艺术生
以及爱好艺术的人趋之若鹜
今天白鹿为大家揭秘
美术考生心中的顶级艺术殿堂
【校考院校解析专栏】之中央美院篇
2020校考9大专业的考试科目及时间预测
(具体考试时间以中央美术学院官方发布为准)
考试时间:2020年2月底到3月初
只在北京、燕郊设考区(2019年考试时间为2月19日—24日)
1、基本概况
中央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央美”,诞生于1918年,初名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央美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美术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书法、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大学学科,是现代以来中国美术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中央美术学院位于中国·北京,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可以追溯至1918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院名。
2、学校地址
望京校区南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后沙峪校区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民大街1号
燕郊校区
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开发区燕顺路177号
3、院系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动画、雕塑、中国画、美术学
大陆考生本科招生流程
港澳台考生本科招生流程
1、填报我校所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2月份组织的校考并取得合格证且取得省联考合格证(省联考未涉及的专业除外),没有参加我校校考、校考不合格考生或省联考不合格考生(省联考未涉及的专业除外)不能参加我校录取。
2、录取时,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将进行统一折算,并按折算后的文化课相对成绩文理科统一划线录取(考生相对成绩 = 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考生所在省本科(文/理)一批线×100),相对成绩四舍五入保留至小数点后三位。
注:
(一)造型艺术、中国画、书法学、实验艺术、城市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线为75分;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线为80分;
(三)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专业录取文化课分数线由专业合格考生按文化课相对成绩排序产生,最低不低于生源省份普通本科批次或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各专业报考人数分别为:中国画856人、书法学1442人、造型艺术8955人、艺术设计14010人、城市艺术设计19560人、建筑学3946人、艺术学理论1468人、美术学2364人、实验艺术2970人。
各专业下证率分别为:中国画16.36%、书法学2.77%、造型艺术4.9%、艺术设计4.57%、城市艺术设计6.1%、建筑学8.11%、艺术学理论8.2%、美术学8.46%、实验艺术4.85%。
竞争最激烈的是书法学专业,竞争最小的是中国画,报考人数最多的是城市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报考人数增幅最大的是实验艺术(增长5倍),报考人数增幅最小的是城市艺术设计(增幅17%)。
大陆考生各专业合格分数线
造型艺术:215分(满分300分)中国画:195分(满分300分)书法学:165分(满分300分)实验艺术:209分(满分300分)建筑学:138分(满分200分)艺术设计:158分(满分200分)城市艺术设计:144分(满分200分)美术学:80分(满分100分)艺术学理论:95分(满分120分)
港澳台各专业合格分数线
造型艺术:230分(满分300分)中国画:210分(满分300分)书法学:150分(满分300分)实验艺术:231分(满分300分)建筑学:160分(满分200分)艺术设计:180分(满分200分)城市艺术设计:153分(满分200分)美术学:70分(满分100分)
香港文化课免试生各专业合格分数线
造型艺术:212分(满分300分)实验艺术:227分(满分300分)城市艺术设计:151分(满分200分)艺术学理论:103分(满分120分)
新疆少数民族协作计划专业合格分数线
造型艺术:222分(满分300分)
虽说央美的招生数量并不低,但相对庞大的考生群体,录取率可谓是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考央美难度也越来越高。每年的报名人数也吓退了大部分的美术生!
但熟悉这几年央美考题的都知道,百里挑一不算难的,最难的是屡屡虐人的考题!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各专业考题
01 艺术设计
02 城市艺术设计
03 建筑学
科目1:造型基础
考试题目:我的小康之家
考试内容:
以色彩创作完成一幅你最熟悉的,或加入想象元素的家庭生活场景表达。
考题要求:
1.室内物品不少于10件,人物及宠物各1个;
2.色彩以国际标准12色环90度范围内的相邻颜色组织画面的主色基调。其他色彩的加入不可破坏主色调的明确性;
3.色调的选择应是恰当体现所表达的空间环境氛围。
科目2:设计基础
考试题目:诗画森林–向包豪斯致敬
考试内容:
百年前,包豪斯开创了现代建筑和设计教育的先河,以新视觉和新空间为理念的包豪斯运动影响至今。莫霍利·纳吉为包豪斯基础课程重要教师,从感知体验开始从事大量实验教学探索。他认为“感知训练着重于感官的体验、情感价值的丰富和思维的拓展。”
他还认为:“如果人类不能运用有机物为朝着有用目标奋进而采用的那些原则,那么他会发现,数百年后自己的资本、力量和才能就会用尽。每一丛灌木、每一棵树都能给人以指导和建议,并且展示不计其数的发明、仪器与技术设备。”
在大兴安岭森林中,密集生长的高大树木,杂乱的灌木丛、横放被伐的原木、在山坡上的几根树;从以上文字描述中感知出4种森林场景,分别运用线条性抽象表达,构筑出4种具有韵律感的空间图景。
考题要求:
4种诗画空间图景以感知抽象为基础,表现形式为徒手线条白描,并在每张图下方用关键词说明考生个人体验构想的场景特点。
04 造型艺术
科目1:素描
考试内容:
男青年,模特左手捂嘴,右手藏于左臂肘后,下肢回收交叉。
考题要求:
1. 全身像;
2. 比例形象要符合模特基本特征;
3. 构图完整舒服;
4. 禁忌概念化和程式化。
科目2:色彩
考试题目:女青年头像
科目3:命题速写
考试题目:
我的2019
05艺术学理论
科目:美术鉴赏
考试题目:
我的美育课
——博物馆里的儿童美育教程
考试内容:
利用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进行美育,是博物馆观众教育的重要功能;世界上每一个博物馆都设有公共教育部,在公共教育部工作的艺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藏品和展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观众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了解艺术史、学会看作品、提高对于作品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审美能力。儿童是博物馆美育的重要对象,面对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们通常要引导孩子们仔细观看作品,并以不同于成人的方式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今天的考试,请把自己当成一名博物馆公共教育部美育工作者,你将面对10-15位6-13岁的儿童,请在以下提供的25幅绘画作品(详见作品清单)任选其中6幅作品,设计一份博物馆儿童美育课教程。
考题要求:
1.填写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教案,表格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细化的内容、字数和分值要求。
2.作为课程教案的附件,结合请对所选择的6幅作品进行适合美育对象年龄层次的阐释文字,每一幅不超过200字。
作品信息:
《写生珍禽图》 绢本设色 五代 黄筌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 五代 顾闳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溪山行旅图》 绢本墨笔206.3×103.3cm 北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24.8×528.7cm 北宋 张择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六君子图轴》 纸本墨笔 61.9×33.3cm 元代 倪瓒 上海博物馆收藏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 165.7×64.5cm 明代 徐渭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傒我后》 油画 230×318cm 1930-1933年 徐悲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开国大典》 油画 230×400cm 1952年 董希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江山如此多娇》纸本设色 1959年 傅抱石 关山月 人民大会堂
《血衣》 素描 1959年 王式廓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祖孙四代》 纸本设色 119×97.5cm 1962年 刘文西 中国美术馆收藏
《父亲》 油画 155×222cm 1979年 罗中立 中国美术馆收藏
《塔吉克新娘》 油画 50×60cm 1983年 靳尚谊 中国美术馆收藏
《阿尔诺芬妮夫妇像》 油画 82×59.5cm 1434年 尼德兰 扬·凡·埃克 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
《蒙娜丽莎》 油画 53×77cm 1503-1506年 意大利 达·芬奇 巴黎卢浮宫收藏
《夜巡》油画 365×438cm 1638-1642年 荷兰 伦勃朗 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收藏
《马拉之死》 油画 法国 达维特 巴黎卢浮宫收藏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 260×325cm 1830年法国 德拉克洛瓦 巴黎卢浮宫收藏
《奥尔南的葬礼》 油画 314×663cm 1849年 法国 库尔贝 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油画 131×281cm 1870-1873年 俄罗斯 列宾 俄罗斯国立博物馆收藏
《印象·日出》 油画 48×63cm 1872年 法国 莫奈 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
《大碗岛的星期日的下午》 油画 207×308cm 1884-1886年 法国 修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
《呐喊》 油画 83.5×66cm 1893年 挪威 蒙克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收藏
《亚威农少女》 油画 244×233cm 1907年 西班牙 毕加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L.H.O.O.Q》(用铅笔在《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加胡子) 1919年 法国 杜尚 纽约私人收藏
以下内容需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06美术学
科目:美术鉴赏
考试题目:
我的艺术体验考试内容:
一、从你曾经参观过的三个展览(包括但不限于美术展览,尽可能说出展览的名称、展出地点和时间)中各选取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作品进行描述,并阐明它令你留下印象的理由。(30分)
二、明代画家徐渭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背景资料: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一生坎坷。著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另有《徐文长集》传世。绘画以水墨花卉见长,画上多有自题诗,诗与画交相辉映。《墨葡萄》一诗曾多次题写在他的画作上。)请依次回答:
1.解释诗文;
2.设想并用文字描述出徐渭绘画“原貌”,说明你如此设想的理由;
3.无论你是否知道徐渭绘画的原貌,设想你就是徐渭的朋友,请给徐渭的画写一首题画诗或题一段跋文(古文、白话文、外文皆可);
4.在21世纪的今天,不拘媒介,你会如何根据这一诗文进行再创作?用文字描述你的设想;如果可能,请画出草图。(70分)
考题要求:
1.第二道考题独立成文,须自主命题和命意;
2.形式不拘(论说文、解说词、对话体等均可);
3.试题不设标准答案,切忌陈词滥调,鼓励独抒己见;
4.不要在答题中透露任何有关考生的具体家庭信息。
07中国画
科目1:书法创作
考试内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考题要求:
书写方式可从隶、楷中任选一体,简体、繁体字均可。
科目2:线描
考试题目:
男性坐姿全身像
考题要求:
全身像,从头到脚,形象完整。
刻画深入、丰富。
科目3:速写
考试内容:
内容一:男青年站姿像,人物静态速写一幅,时间15分钟,模特休息10分钟。
内容二:考场场景速写一幅,包括模特在内,画面不少于3人。模特坐姿,具体动作不限,时间35分钟。
考题要求:
内容一、内容二在一张卷面中,自由布局构图。
考生可以自选角度。
08书法学
科目1:书法临摹1
考试内容:
西汉莱子侯刻石
考题要求:
1.“附图”按文字顺序全部临摹。
2.不落款。
3.条形码位于考卷右下角。
科目2:书法临摹2
考试内容:
清赵之谦尺牍
考题要求:
1.“附图”按文字顺序全部临摹。
2.不落款。
3.条形码位于考卷右下角。
科目3:书法创作1
考试题目:
我的校训
考试内容:
尽精微 致广大
中央美术学院校训
考题要求:
1. 以正书体(楷、隶、篆任选一体)完成“考试内容”创作。
2. “考试内容”全部书写,其中“中央美术学院校训”以落款形式书写。
3. 考卷不得出现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内容。
4. 尽量使用繁体字。
5. 考卷横用,条形码位于考卷右上角。
科目4:书法创作2
考试内容:
石头奇似虎当关,
破树枯藤绝壑攀。
昨夜梦中驰铁马,
竟凭画手夺天山。
吴昌硕《偶兴》
考题要求:
1. 用行草或草书体完成创作。
2. “考试内容”全部书写,尽量使用繁体字。
3. 考卷中不得出现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内容。
4. 考卷竖用,条形码位于考卷右下角。
09实验艺术
科目1:造型能力
考试题目:失重的衣服
考试内容:想象画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条件下的状态。
考题要求:风格不限。不允许出现文字。
科目2:命题创作
考试题目:我的月球生活
考试内容:中国月球探测设备此刻正在月球背面工作。请展开你的想象力,想象人类已住在月球上建立栖息地,你在其中生活,会是什么样?会发生怎样的情节?
考题要求:
1. 每个考生发一张四开素描纸作为正式考卷,两张白纸作为草稿纸,草稿纸与正式考卷一起上交;
2. 可用单幅画面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画面中如出现文字,总数不超过100字;
3. 要求符合题意,画面清晰明了。表现风格不限。
科目3:美术鉴赏与思维活力
考试内容: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各专业考题
01 艺术设计
科目:造型基础
考试题目:《幸福指数》
阅读资料: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
根据阅读材料,把调查报告里所提到的幸福指数变量:如收入、健康、陪伴、自由、信任,作为关键词以造型语言的方式完成五幅草图,并选择二幅完成正稿。
考题要求:
1.认真阅读报告材料,结合个人生活体验,深度理解关键词内涵;
2.围绕人、物或空间关系对关键词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叙事表达;
3.形式手法、风格不限(如素描、色彩、黑白画、综合材料等),五幅小草图和二幅正稿适当分布在试卷画面内。
02 实验艺术设计
科目:造型能力
考试题目:剪纸的手
提示:想象在你的一只手里拿着一张A4大小的白纸,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把剪刀,你正在用剪刀将白纸剪开,请自定视角,用写实手法描绘出这两只协作运动正在剪纸的手。
考题要求:
1.绘制在考场提供的4开素描纸;
2.画面中需要出现双手、白纸和剪刀;
3.画面上不得出现文字;
4.构图形式自定。
03 建筑学
科目:造型基础
考试题目:《梵高的房间》
考题要求: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文字线索,画出你想象中梵高的房间。
1.一间虚掩着双叶窗户和条状木地板的小屋。
2.一张结实的木质单人床。
3.两把藤编座面的木椅。
4.一个带抽屉的木质方桌,方桌上放着一个水瓶,一个放在小圆碟里的香皂,一个口杯,一把刷子和两个玻璃小瓶。
5.不同的两面墙壁上挂着一面镜子,一幅带着外框的风景画,以及两幅肖像画。
6.一个简易的衣架上挂着三件衣服。
7.一盏旧式油灯。
8.两扇不甚完整的门,其中的一处门外挂着一条下垂的毛巾。
9.一双画家的鞋子。
阅读与理解所有的文字提示,通过自己的记忆与想象,将房间中所有的物品构思于画面,完成一幅色彩绘画创作。
科目:设计基础
考试题目:漂 浮
按照下列要求画一张素描。
1.在一片水面上,漂浮着圆柱体、正四棱锥、正圆锥三个木质几何体;
2.圆柱体、正四棱锥、正圆锥三个木质几何体分别由三个尺寸相同的、长宽高比例为1:1:2的木质正长方体按最大尺寸切出;
3.每个几何体必须与其他两个几何体相连接。
考题要求:不得做文字说明。
04 造型艺术
科目:素描
考题内容:
女模特一人,坐姿,肩略向左,双手放大腿上,右手前,左手后。
考题要求:画全身肖像。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各专业考题
01设计类专业
造型基础考题
关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与鲍勃.迪伦的背景材料
1.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 、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一位音乐家。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此奖项有媒体感叹为“有史以来最意外的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12月10日鲍勃.迪伦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而由美国女歌手、诗人帕蒂.史密斯代为领奖及致获奖感言。
2.鲍勃.迪伦在主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了兴趣。2015年,《滚石》评出史上最伟大的100名唱作人,鲍勃.迪伦位列榜首。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水里美国新型的反判文化的代言。他对一大批同时代的后来的音乐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请阅读所给背景信息及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漂荡》歌词节选,绘制一幅你所联想到的能表现该诗歌意境的造型视觉画面。
设计基础考题:
1.根据所提供附件背景信息,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设计一款获奖证书;
2.根据歌词,画面需有效反映出鲍勃·迪伦在音乐和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及独特气质。
考题要求:
1.将试卷进行横向或纵向幅面的平均分割,使用其中一半的幅面绘制证书设计草图,图草数量不少于两个,另外一半幅面绘制一幅完整的证书设计方案。
2.证书设计方案需含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画面构图自定,证书文本自拟,字数不限。鼓励方案设计的创造力。
02城市艺术设计
造型基础考题:
1、素描头像:以照片为依据写实素描头像1幅,加一个头巾和一枝花。
2、速写:以照片为依据全身速写1幅。
要求:试卷横向使用,试卷条形码置于右上角,中间等分,左侧二分之一为素描头像,右侧二分之一为全身速写。
设计基础考题:
你眼中的人与自然
“窗子打通了人与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根据考题和此段文字进行画面创作,需包含人、动物及其他。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各专业考题
01造型艺术
命题创作:《自然界》
1、创作中必须出现“人物、植物、动物与空间”的组合;缺一不可,在这几个元素的组合中发挥创作想象。
2、“人物”要求:必须3个以上,人物体量不可过小,可根据自己的构图和立意要求灵活掌握;
3、“植物”要求:大自然中的任意植物不限;
4、“动物”要求:多种动物的组合,不可单一动物;
5、“空间”要求:可以是自然环境,可自己发挥。
素描:全身女青年
速写:手与头的表情
色彩:男青年胸像
02艺术设计
造型基础:
考题一: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画面中鱼的数量不超过三条。
考题二: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转基因鱼生物细胞的形态组合。
设计基础考题:
考题一:以“转基因”这一关键词为基础进行概念延伸,提出一个个人观点,比如:物种灭绝、生物链混乱、食品安全等等,完成一张创作(可选择平面类、立体类、产品类、服装类等),并用三个关键词对你所完成的设计创作进行表述。
考题二:在你完成“考题一”设计创作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要求与“考题一”完成的设计创作构图、概念不同,并用三个关键词对你所完成的设计创作进行表述。
03城市艺术设计专业
造型基础考题:
1、素描头像 (以照片为依据写实素描头像1幅);
2、速写(以照片为依据全身速写1幅);
设计基础考题:虚拟现实。
画面要求画面有人物、镜子和飞翔物。
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各专业考题
01设计类专业
造型基础:《棒棒糖》
试题一写生:以明暗写实手法进行塑造(仅限一颗棒棒糖)。
试题二表现:用线条为表现手段进行组合表现(可选择一至三颗棒棒糖)。
设计基础:《棒棒糖》
卷一:在四开对折的试卷左半边完成设计基础命题要求。
要求用色彩构成的形式表现发给考生的棒棒糖造型特征和色彩构成关系,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2-3个棒棒糖进行色彩画面表达,画面不得加背景衬布和其他物件(若考生没有带色彩画具的,也可用黑白画具材料表现)。
卷二:在四开对折的试卷右半边完成设计基础命题要求。
要求考生将所发的棒棒糖吃掉,并根据自己吃后的味觉感受,按照原品牌展开后的糖纸中的基本元素进行再设计,要求包裹棒棒糖的糖果纸尺寸22cm*22cm,只设计一张,设计表现工具不限。
02造型专业
素描考题:素描是男青年肖像,手放额头侧身
速写考题:画场景速写,身边的人,互相画,3个以上
命题创作考题:穿越
中央美院有8个专业分院,开办20个本科专业,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二级学院:
1.中国画学院
2.造型学院
3.设计学院
4.建筑学院
5.实验艺术学院
6.城市设计学院
7.人文学院
8.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一、中国画学院
中国画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8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的绘画科,1922年改称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国画系。在历经80多年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中国画学院经历了1928-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国画系,1934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以及1954年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1958年的中国画系以及2005年的中国画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师资阵容强大,学科设置全面,也是国内中国画创作、研究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
在80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创作的历程中,中国画学院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以徐悲鸿先生及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和郭味蕖、肖淑芳、李斛、宗其香、田世光、刘凌仓等先生为代表的教师队伍,他们在中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教学思想,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画现代的演进过程,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具有示范、楷模的作用与重大影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画学院在经历了系统的教学和充分的学术积累之后,形成了一支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特点的堪称全国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创作实力以及高等人才的培养方面,都雄踞全国。
如今中国画学院实行一年级中国画基础,二、三、四年级专业学科基础教学的机制。设三大教研室:
人物画教研室:写意与工笔专业;
山水、花鸟教研室
书法教研室:材料与表现工作室;书法与绘画研究比较中心。
二、造型学院
造型学院基础部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新生统一在基础部学习一年,期满成绩合格后,分入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和实验艺术专业继续学习。基础部注重对学生综合造型能力的培养,并将中西方造型艺术的不同创造观念、不同造型意识融入造型基础的教学当中,用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深化学生对造型的认识、对艺术表现的兴趣和理解,针对提高学生对未来专业选择的适应能力,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一学年专业课程有:泥塑、素描、书法、线描、设计认知基础、解剖与透视造型、色彩、创作基础。八门功课根据要求穿插教学。素描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确立明确的造型意识、造型观念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建立主动的、敏锐的、清晰而整体的造型意识,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色彩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掌握色彩的客观规律,准确控制画面的色彩关系,达到形色结合,提高色彩修养,完善学生的造型意识;泥塑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泥塑的实践课,启发学生了解初步的形体、结构空间和空间的关系;设计认知基础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系列讲座对设计思维的特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初步学会认知设计艺术与建筑艺术,并开发学生未来的设计思维和造型创作思维做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准备;线描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审美特点,传授人物白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一般表现形式;解剖与透视造型教学使解剖和透视知识与绘画造型技能的教学更为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基础通过“观察与表达”作业,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并对获得的感受做初步的表达实践。
壁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诞生的当代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第一个壁画专业系。为适应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迅猛发展的趋势,1979年初,在侯一民教授主持下,由李化吉、周令钊、梁运清、张世椿、王文彬、邓澎等人参与筹建了壁画研究室。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1984年正式成立壁画系。历任系主任侯一民、李化吉、梁运清、孙景波、曹力教授。
壁画系创建以来,致力于复兴中国壁画辉煌的历史传统,吸取当代世界各国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优长,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教学与创研体系,并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创研实体。
壁画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为城建、园林、文化艺术部门、学校及有关单位从事壁画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和其他美术工作所需求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壁画、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画创作的能力。
壁画系在教学中强调壁画艺术是公众的环境艺术,要求作品具有公益性内容和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味,反映健康高尚的思想内涵、鲜明浓郁的时代风貌和激扬奋发的民族精神,把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活力与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掌握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技法,更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在基础课程中,加强“作品意识”和“设计思想”,致力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创作教学中,鼓励学生潜心学习古今中外壁画艺术的成就与经验,树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并在系内专门设立了旨在鼓励创作的奖励方法,对个人创作实践的优秀者给予大力支持。壁画系特别重视艺术实习考察课,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壁画文化遗产与当代壁画与公共艺术中吸纳营养。壁画系先后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克孜尔文物研究所建立了共同研究和学习的合作关系,每届学生都安排一次敦煌等文化遗产的参观考察,此外,壁画系还选择了甘肃炳灵寺、麦积山石窟、甘肃博物馆、西安博物馆、永乐宫、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文化遗迹和文物单位作为考察与实习基地。
专业和许多造型艺术门类具有“多重边缘性”的特点。专业基础必修课设有基础理论、基础技法两大内容。基础理论开设壁画艺术概论、中国壁画简史、外国壁画简史、环境艺术理论及设计基础等。
基础技法包括:
1. 造型基础:素描(速写、白描)、雕塑(浮雕、圆雕写生、装饰造型)、构成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解剖、透视学基础。2. 色彩基础:开设写生色彩学、装饰色彩学、色彩构成。3. 壁画材料工艺 :开设中国传统重彩、沥粉贴金及古壁画修复、西方传统湿壁画技法、分层刻技法、陶瓷工艺、漆画工艺、镶嵌工艺、金属材料造型工艺、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工艺。4. 构图理论基础与壁画创作设计(含社会考察及毕业论文)。5. 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
壁画系教学实行工作室制。目前设有三个工作室、一个基础教学教研室和一个壁画材料工作间。
造型学院:壁画系---材料工艺工作间
工作间向学生提供广泛的壁画工艺材料教学实践空间。学生通过在本工作间的学习实践,不仅可以认知多种材料在壁画艺术中的审美趣味与表现力,还能在研究材料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材料工艺课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教学系统。工作间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有:浮雕、工笔线描;实践操作课程有:湿壁画、 马赛克镶嵌、陶瓷工艺、磨漆工艺、沥粉贴金、彩绘工艺等。同时,工作间面向全院其他院系的学生也开设有相关选修课。
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以大型壁画的设计、创作为教研的中心课题,以绘画材料技法为重点课程,以电子计算机为设计演示的辅助手段,致力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理论修养的,有扎实专业技能基础的,有立志为振兴中华民族壁画艺术事业献身,能够独立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大型壁画创作和从事专业教学研究的人才。
第一工作室的教学主张体现为:高度重视对中外优秀传统理法的继承和发扬,致力适应当代壁画新语境的探索与开拓;认真研究借鉴现当代国际相关专业发展的态势和经验,致力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研思路。
第一工作室的教学宗旨是以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一切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设计的目标;提倡以高尚的艺术情操、勤奋的学习态度、勇敢的探索精神,树立富有进取性的学术风气。
第一工作室理论基础课设置为壁画概论, 壁画中外史论。造型色彩基础课设置为写实基础和设计基础。第一工作室在学术上力求“兼容并包”,重综合表现能力和审美欣赏品位的提高,不以导师个人偏好引导学生,力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研究学生的各自特长和优点,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使不同条件和素质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良好的发展。
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以现代大型公共艺术设计为出发点,学习东西方传统壁画、雕塑,并在工程实践中获得实践能力。提倡艺术品应该是为大众所接受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能充分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并促进公众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
第二工作室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壁画及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多种现代材料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在基础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构成意识。素描基础教学重视对结构的理解,增加壁画线描课程;色彩教学强调色彩构成的重要性,在认识自然界色彩关系规律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意识。
创作教学注重:一、培养学生活跃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默写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强调壁画创作的实用性,安排针对具体墙面的壁画设计;三、广泛地学习各种壁画材料工艺,了解研究不同材料在表现不同题材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力。
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
以培养城建、园林、文教、艺术部门及有关单位壁画及环境空间艺术的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独立地完成壁画及架上绘画创作的能力;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较全面的壁画及架上绘画制作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技能;并尽可能掌握两种以上的壁画工艺材料制作方法及架上绘画材料技法。教学方法是把欧洲传统与现代的绘画技法及观念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壁画、雕刻、绘画、民间工艺等多方面的创作技法和观念相结合,更重视“现代重构”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艺术技能及修养。工作室采用“传授式”、“互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并加以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既宏观又有具体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以启发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尽可能开阔的教学空间。
造型学院:壁画系---壁画基础教研室
壁画系专业基础教研室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刚进入壁画系的二年级学生,第一学年的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教学(素描造型、色彩表现、线概念训练),专业基础教学(壁画概论、壁画专业材料感受、壁画创作练习、各工作室的专业教学介绍)和个人自选课程三大部分。其教学宗旨为:完成学生由常规基础训练到进入工作室学习的专业理念的转换。
具体教学安排:壁画概论,素描造型,色彩表现,线概念训练,壁画专业材料感受,壁画创作练习,工作室专业教学引导,春季写生。选修课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入各系、各工作室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课程,在获取学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雕塑系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前身是上世纪20年代创立的“北平国立艺专”雕班和塑班。1952年正式建立雕塑系。在长期的学科调整和建设中,雕塑系以其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雄厚的师资以及蜚声海内外的影响力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建制。其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学术发展脉络成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雕塑艺术创作研究的核心地、创作人才培养的输出地。先后有刘开渠、王临乙、王合内、滑田友、曾竹韶、王朝闻、傅天仇、于津源、刘小岑、司徒杰、钱绍武、王克庆、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潘绍棠、盛杨、孙家钵等老一辈学者在我系执教,培养出一大批如:叶毓山、田金铎、刘政德、陈启南、刘士铭、程允贤、沈文强、张德蒂、隋建国等有影响的雕塑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由雕塑系培养出的雕塑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的雕塑教学、创作领域,成为当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队伍中的的骨干力量。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雕塑系成立,由此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发展阶段,这期间以当年留法归来的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先生为主,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后来又有留苏归来的钱绍武、王克庆、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先生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雕塑教育和学术发展模式。作为人材培养的摇篮,美院为全国各大美术学院教学和创作输送了大量的杰出雕塑人才,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雕塑教育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雕塑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
从70年代末恢复招生到美院迁出王府井进入二厂是雕塑系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教学系统,并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创作了以《八女投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而有影响的作品。
第三阶段:
从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迁入望京新校园至今为第三发展阶段,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进行公共艺术研究。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系教员和毕业生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展现了这个群体在新时代的学术实力。
版画系
在五四运动时期,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冉冉升起,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版画家,后来便成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精神砥柱。在全国解放的时代号召下,使得一直扎根在国统区,并由鲁迅先生直接指导的的李桦、王琦等优秀木刻家与来自解放区的古元、彦涵等优秀木刻家聚集在一起,为新中国版画的发展凝聚力量,并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立形成来自新兴木刻与延安版画的深厚历史渊源。
1949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由原国立北平艺专与解放区的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组建而成。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50年代初期,经江丰同志及胡乔木同志建议,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版画系,当时决定要彦涵同志参与筹备工作。1955年,版画系正式成立。作为首要问题形成讨论的便是确定版画系的“版”是“刻版”而非“出版”。版画系最初设置木刻、石版、铜版三个专业,李桦在专业技法上深入探索,黄永玉探索水印木刻,石版、铜版专业由李宏仁、陈晓楠等教员进行教学探索。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至此,文革前期版画系初步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文革后版画系恢复教学,逐步由画室制度过渡到工作室制度,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此时,版画系设置研究生班及进修生班,为版画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并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2003年导师工作室制度成为教学主体,成立六个导师工作室,原有各版种工作室合并为版画技术工作室。
版画系自成立以来,历任系主任有李桦、伍必端、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吴长江、苏新平、王华祥,在教学系统、组织结构上不断深化与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下对于版画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今,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
课程设置
(一)史论课及讲座
了解中国传统美术造型历史、中国传统版画历史,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相关知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学习和选修人文学院相关课程,养成读书、思考、实践、讨论、总结的习惯。
(二)专业基础课
中国传统版画技法,掌握传统版画技法的基本技巧、造型规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与美学内涵,并能带着创作的意识学习、演绎与反思。必修两或三门专业类技法,如线刻、饾版、拓印、漏印、浮世绘等传统版画技法;选修一或两门工具材料类技法,如纸艺、装裱、传统工具制作等。
(三)语言拓展课
1、水印木刻的相关技法探索与延伸,尝试不同印法与材料,由学生总结一套技法,形成初步的创作系列。
2、语言实验,在前人技术和表现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寻找技法和作品情绪之间的合理性,即语言的适应性。
3、思维拓展,根据前阶段的语言学习与实验进行专题研究和延伸,可结合不同版种、媒介、新媒体等技术,拓展思维,探索传统版画语言的多种可能性。
(四)社会实践课
1、传统艺术考察,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国传统版画基地,传统制纸工艺,传统漏印工艺等地的考察。
2、校外交流,与研究机构、文博单位、其他高校、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与学习,促进学术及教学的深入展开。
(五)毕业创作与论文
1、毕业创作,以实践指导为主,并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探讨。A、每个学生要深入思考创作手段、构思构图、制作计划、展示方式,要形成一个方案。B、同学教师一起研讨艺术语言和计划的可行性。C、全力贯彻,制作完成并总结反思。
2、毕业论文,根据各自情况,对中国传统版画相关的技法、语言或某一版画史、艺术观念的问题进行研究,确定论题,制定计划,开展论述,完成论文。
一工作室主任:张烨
任课教师:刘丽萍、黄洋
版画系二工作室
版画系自2004年开始实施导师工作室教学,第二工作室同年建立。在工作室建立之初,担任第二工作室主任的周吉荣老师整合工作室优势、结合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将版画综合媒介与材料研究在创作中的拓展作为第二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在此框架下经过多次调整,工作室教学设置已较合理完善。唐承华老师担任任课教师,2008年后张战地和祝彦春老师先后加入到工作室教学当中。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能让学生在对感兴趣的形式材料把玩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到自我的内心需要,最终能把这种偶遇和因偶遇而来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面,对于形式材料的研究就不再是单单在学习技术,而是把技术学习当成找到自我的一个桥梁。
总体来说,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通过对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引导让学生逐渐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工作室的教学分成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教学目的不同的阶段,在三年级的第一个阶段中,学生广泛学习版画各项技术并初步实践与创作的结合,在作为第二阶段的四年级学习中突出创作的重要性,最后完成毕业创作。
学习传统与创作是艺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部分,相互牵制又相辅相成。在第二工作室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学生在每一步对传统技艺或理论的学习中都能体现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是“何以为我”。并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帮助学生通过对更广泛的材料、技术的学习和发现,将眼界和意愿拓展的更宽。换句话说,第二工作室提出的强化对版画综合材料的研究是希望学生不局限于前人的方式,而是借助更多自己整合和创造出来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艺术思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大胆实践艺术形式,这种实践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热情去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去芜存菁的自我发现过程。
在工作室教学中我们努力平衡传统与创作的关系。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提倡创造和发现,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并且实践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希望调动起学生创造的热情,但是同时也承认每一个学生要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话更需要在将来回归于本源,这个本源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背景等等。所以说,二工作室的教学是在努力平衡传统和创新的前提下大胆提倡通过对新材料新技艺的实践进而使学生努力发现内在自我。
二工作室作主任:周吉荣教授
任课教师:唐承华副教授、张战地讲师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简介
艺术主张
训练学生扎实的写实功夫和个性表现的能力,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具像与抽象之间, 理性与情感之间穿梭往来。
以创作带技法,从具像到抽象。使学生亲自体验自然之物与艺术品的对应关系和转换过程,使学生以创作实践亲身经历一遍艺术发展史。
对刀性、木性,黑白、套印、叠印、转印,油性、凹版、独幅平版、展览环境,服务对象,现成品利用,以及姊妹艺术等进行研究,提倡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生活,从版画的经典性切入相关艺术,走向大美术,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模式,以“艺术”眼光去审视非艺术的东西。
学习研究西方传统版画、中国新兴木刻、民间木刻、西方经典铜版画,自解放以来的革命性木刻和新时期以来的木刻等等。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良知的专业人才,努力使三工作室成为中央美院版画系具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
核心课程介绍
工作室主要课程的设置有着紧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每个课程之间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工作室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木版画与铜版画语言及观念拓展,不能脱离创作,不能无目标地思考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价值标准和批判的体系,使学生能自主的,自由的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所学到的实践及理论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主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以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兴趣为转移,尊重学生真实的创作意愿,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土壤里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自然生长。
《木刻临摹与应用》
该课程是通过临摹传统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来了解和掌握木刻技术与本体语言的一条重要路径,另外对自然的模仿和图像模仿可以锻炼学生用刻刀准确造型的能力,并由此建立和加强对具象绘画形象世界的感情。
《一个形象的三十二种刻法》
该课程是第三工作室的核心课程,历经数届学生实践。是使学生快速进入木刻,做版画创作的课程,是训练学生形式原创能力和造型想象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铜版画临摹与应用》
该课程通过临摹大师作品的过程,掌握技术要点,能够更深入的认识铜版画语言特性与艺术的魅力,并鼓励学生将技术语言运用到创作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语言技术使用的恰当性与有效性。
《叙事性版画》
本课程通过认识西方传统绘画的叙事性情节和戏剧性表达,了解叙事性在当代版画中的多重手法,既是对历史的绘画艺术重新审视,也是对现实的审美创造的新的启迪与激活。
《个性化语言探索》
该课程是针对技法,语言学习的总结性课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总结,使学生在认识木刻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特点,完善梳理以往的一些概念,为未来的个人创作有所预计。主要目的不是急于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呈现某种所谓的与他人不同的表面形式,而是希望学生能够体会或找寻到一种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
工作室目标与展望
艺术教育的作用并非只是为了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的人。三工作室已经完成并继续历史、现实、个人、创造的以木刻教学为主的使命,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把各版种纳入主课行列,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各种材料与技术,甚至包括影像,装置和观念艺术等跨专业的试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版画艺术的学习与探索去领悟“专业的艺术”、“跨界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纵向的“历史观”,横向的“世界观”和深度的“个人观”,这样艺术教育便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更重要的是:让艺术成为益智,怡情,美化和创造“新人类”的重要手段。
三工作室主任:李晓林教授
任课教师:王华祥教授、孔亮副教授
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在尊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并研究版画语言的当代性表现形态和版画在当代文化语言中概念和媒介拓展的可能性。工作室教学强调对传统教学成果及资源和中西方艺术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重视揭示问题、探讨问题的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实验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本质敏锐的、准确的、适时的和凝练的视觉化概括,因此工作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语言表达和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意识,以及在本科建构终身学习法教育理念。使其真正成为适应今天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通识性人才。
工作室教学以课题研究为主,贯穿写作训练。具体课程有: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版种对比与认知,版画语言综合性表现、实验空间、自由创作,毕业创作等课程。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
考察的目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平台,接触更多的知识,增加更多的信息,并利用我们的优势让学生掌握接受、分析、交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个人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建构学生要有态度的对传统文化吸收和利用。从自身的文化系统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避免意识上的从众性和随意性。在此基础上找寻传统与现代沟通的可能性方式,促使学生眼光放远,在多元的现实和历史的经纬中去寻找真正的“价值”。
版种对比与认知:
通过各版种的实践对比,体会版画语言的独特性,熟悉并理解各版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真的研究每个版种所特有的表现力,在版画对比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词汇。
实验空间:
在前期课程的铺垫下,该课程的方法是以命题为先回归自我,通过自主讨论设定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相匹配的媒介导出,目的是完整的支配操作“才能与技术” ,获得更多的尝试,积累较为丰富的形式语言资源,对任何一个奇妙或荒诞的想法进行实践,并争取利用各种反馈来证实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尽可能大的共性。
自由创作 本课程是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创作的表达的媒介形式阶段,作为走向专业创作的提前准备,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际操作,分别做不同程度的亲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经验积累,在学生自我判断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前期的准备和了解,更好的把握学生所适合的创作方向。而学生在完成创作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对于创作能力的全面建设来说是更为重要。
毕业创作:
创作是对于学生在学业期间所获知识修养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知识碎片梳理系统、各种能力重新结构的一个机会,学生的毕业创作往往是学生将来走上艺术道路的开端和方向定位,因此,在创作课中,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拟定自己的艺术创作主题和方位,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运用四年来所学知识和获取的全面能力,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创作中强化自我优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能够有自信地驾驭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
四工作室主任:李帆副教授
任课老师:武宏副教授
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原名为插图工作室,在版画系的教学中具有特殊性。插图在造型艺术中属于一个门类,而不是一个画种。
1979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筹备实施导师工作室制,李桦先生很早就建议创建插图工作室。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建立了李桦工作室、王琦工作室和插图工作室。伍必端先生任插图工作室主任。
1985年伍必端先生退休后,工作室主任由孙滋溪先生接任,工作室教师有高荣生、陈晋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孙滋溪先生退休后,由高荣生先生接任工作室主任。
2003年版画系又恢复了导师工作室制,以数字命名,插图工作室更名为“第五工作室”。2007年武将研究生毕业留工作室任教,2013年高荣生先生退休。
2015年,基于版画系工作室调整的要求,原第五、第六工作室合并,名称为“第五工作室”。武将任工作室主任,教员有康剑飞、谭坦(外聘,硕士)、王烁(外聘,博士)。
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确立的教学理念:通过研究插图艺术的创作思维模式,结合必要的版画语言及相关载体,进行具有“书卷气”的艺术创作。
课程分为三部分:插图、版画、书籍艺术。
插图部分包括专业基础、文学插图、电子读物插图。
版画部分以“作为复制手段的版画”切入,探寻版画的多种可能性及与插图艺术的关系。
书籍作为插图的有效载体,在工作室的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课程包括手工装订书籍、书籍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
毕业创作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五工作室在检验所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研究性与拓展性方面的潜质,以插图艺术的理念出发但不局限于此。
五工作室主任:武将副教授
任课教师:康剑飞副教授
版画系六工作室
本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是媒体考古学。从今天以前的一切艺术形式和相关媒介都属于我们考古的范畴。具体而言,我们的目标是从传统出发,研究艺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我们对传统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中央美院的优良传统和宝贵遗产,尤其将关注已经和正在被遗忘的、艺术与非艺术边缘的、曾经属于或者暂时还不属于学院派艺术范围之内的,包括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的各种内容、格式和工艺。“尽精微,致广大”,希望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研究艺术的意义和无限可能性,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进而培养独立思考、自学和协作的治学风气。
为实现以上的理念,拟设置以下课程:
1,电子游戏的历史
本课程着重介绍电子游戏,包括业务用和家用游戏机的简史,以欣赏和介绍为主,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电子游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对青年一代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并跻身于与电影平行发展的主流文化中。本课程不以教授游戏设计为目的,而是着重思考游戏作为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发展脉络和前景畅想,希望启发学生对于运用电子游戏作为媒介的兴趣和信心;
2,叙事性绘画和连环画
本课程将以介绍最常见的64开黑白连环画为主,通过存世的书籍教材等,初步介绍连环画的来源、历史和工艺。连环画作为50-80年代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生产了无数艺术精品,启发和鼓舞了大批艺术青年,对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惜被电视等更新的媒介淘汰。本课程希望激发学生对于连环画的历史、内容和技术的兴趣,讨论其与动漫绘本等新的流行文化的异同,为将来主动运用包括连环画等被遗忘的艺术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打开大门;
3,模型和沙盘的制作
本课程重点介绍模型(静态)和沙盘的历史与现状。模型和沙盘作为博物馆样式和流行文化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目前鲜有进入艺术范围的个案。今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模型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水平有很大发展,亦有相当多的个人制作沙盘。立体模型和沙盘和我们熟知的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等不同却有共通之妙,尤其是和电影、戏剧等有很多共同点。本课程希望激发学生对于模型和沙盘的兴趣,进而主动将立体媒介和手工制作纳入学习和创作的媒介,摆脱单一的从平面和电脑思考的局限。
4,木口木刻的技术应用
木口木刻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重要遗产,对于连环画等有深刻影响。本课程通过对木口木刻技法的系统性的学习,了解并熟练的掌握木口木刻的表达手段、语言特点。从传统与当代的作品中吸收提取出对学生有益的,能有较运用到创作中的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木刻版画艺术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
5,人体写生
有感于目前本科生比较薄弱的造型基础,本工作室认为有必要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每学期安排三周人体写生课程。本课程拟以短期作业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貌似熟识的人体写生去重新思考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对艺术的理解、传统和当代的关系、想法和造型能力之间的距离等,为今后的学习积累能量。
6,视频与音乐创作基础
在社交媒体和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迫切要求学习视频和音乐的制作。本课程拟讲述音画关系,教授从摄影到剪辑,以及音乐和音效制作的基本流程,带领学生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为将来运用媒体技术进行创作打下基础。
六工作室主任:冯梦波副教授
任课教师:杨宏伟教授
油画系
自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绘画科设置油画教学以来,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作为中国油画教育的最早基地之一,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写下了辉煌篇章。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的油画系,继承油画教育的辉煌历史和传统,在新语境下开拓创新,经过系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即坚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坚持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进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长久以来油画系教学特点是,以工作室教学为基础,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脉络的清晰性,长期围绕学术前沿课题和社会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工作室,曾设有基础部,材料表现工作室,研修班工作室。
油画系拥有无论在美术界还是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先生都出自油画系。油画系现有教员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7名。历任油画系主任有艾中信、冯法祀、赵域、闻立鹏、潘世勋、孙为民、戴士和、谢东明、马璐。
油画系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一方面通过“画室开放日”、学院毕业生评奖以及各项校外奖学金评选活动,推动师生的创作热情,广受赞誉;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活动,油画系师生的众多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并在历年全国美展获得众多奖项,彰显油画新世纪新实力。
三、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之下,设有六个专业方向:1.视觉传达,2.工业设计,3.数码媒体,4.时装设计,5.首饰设计,6.摄影艺术。
1、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视觉传达是当代新兴起的一个学术概念,视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传达则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从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装饰设计等。
就业方向新闻出版、彩色印刷、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企业CIS策划设计、海报设计、招贴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
商业手绘、网站形象设计、网页制作、Flash、动画设计、商业摄影、家装设计、效果图设计、展览、展示设计;
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制作、栏目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片、产品专题片、会议礼仪拍摄、影视编辑、语音编辑、MTV制作、电视片头制作等领域。
2、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简称ID。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4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等。工业发展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工业设计,与其它艺术、生产活动、工艺制作等都有明显不同,它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的交叉产物。
该专业方向重点关注生活形态、产品形态与市场形态的关系,将产品设计中的实验性、前瞻性与原创性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工业产品设计更注重设计的前瞻性研究,实验家具更注重产品的实验性研究,交通工具更注重概念性、原创性的研究,同时高度重视工业设计领域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个性化消费等发展趋势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的能力。
该专业教学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结合,设置专业以来在美院领导高度重视之下,十年间不断投入专款重点建设“设计艺术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目前该平台的主要设备已经到位并基本配套,并于2006年底全面投入使用,为学生获得完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5年开始,该专业看准国内形势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交通工具教学课程,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规模适中的师资梯队,并邀请到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师奥山清行为专业主任教授,由于该专业课程启动较早,目前已在国内同类型艺术院校中形成影响,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由该专业师生主要担纲的“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成功入选并正式发布,得到国内外舆论广泛好评,是该专业教学与研究实力快速提高的生动体现。
就业方向就业方向较为广泛,包括:汽车、飞机、工程机械、家具、广告、服装、传媒等行业。
3、数码媒体
数码媒体专业方向是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领先于全国开设的新专业方向,今天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经验及设备条件方面,都成为中国艺术院校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的先行者和重要的研究基地。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新的数码艺术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外数码艺术家第一次站在几乎同一条起跑线上,利用全新的数字手段开始新一轮艺术创作,中央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专业教学主要针对数字产品、网络媒体、视频广告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发展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有时代特色的新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创作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新形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目前该专业已经建设成可以在这一全新领域进行综合性教学及学术研究、交流的国际性教学平台,设有数字视频工作室、娱乐设计工作室、交互式影像工作室。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于广告公司、影视剧制作公司、新闻媒体、报社杂志期刊社、出版社,婚纱影楼、文化宣传部门和其他有关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摄像、影视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策划与制作、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商业摄影等工作。
4、时装设计
时装设计专业建立于2002年开始接收学生,2006年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该专业定位“时装设计”旨在突出设计中的创新与审美,强调艺术、设计与商业的有机结合,着力于针对“个性需求”的市场培养高规格人才。
在教学思路上,该专业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理想与务实并重,课堂与社会并重的实验性教学,强调学生艺术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专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的专业成长模式。
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建立“时装艺术”概念,培养“时装艺术”的创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服装成型过程中的技术操控能力和服装品牌设计风格的掌控能力,以实现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该专业致力于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类:可以服务于时装品牌公司的品牌设计总监和可以推动中国时装艺术(FASHION ART)发展的时装专业人才。
时装设计专业方向在全国同类型院校中规模较小,但是以其教学深度与独特的定位在业内形成影响,短短几年内已出现品牌公司预约毕业生的可喜现象。
服装与服饰设计主要专业课程:中外服装史、中国民族服装史、服装造型工艺学、服装服饰设计基础、时装画技法、发型与化妆、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工艺学、服装概论、计算机应用、服装眼用性能测试、服装设计、眼饰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在轻工、纺织、商业、外贸等部门的服装工厂或服装设计单位从事服装、服饰设计、研究工作,亦可从事服装、服饰设计的教学工作,或私人高端定制的工作室。
5、首饰设计
首饰设计专业方向是2005至2006年期间从工业设计中独立出来的新专业方向。该专业教学定位是“从个体出发,为有个性需求者量身打造,注重首饰与人的有机联系,以培养学生能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探究设计的原创性”。
首饰设计专业注重对新的设计理念的探索,寻求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发展、不同学科间的融和与渗透;鼓励学生以个人的视角与经验,去研究和体验材料特质及材料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用直觉去体悟材质充满个性的生命意味;在承传传统工艺和材料运用的同时,善于运用高科技下生成的新材质,关注作品的时代特点;以空间体量的置换来寻找建筑、雕塑、首饰与人的对话方式。
目前首饰专业已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教学与实际操作平台,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奖,成为国内同类型专业教学中的领跑者。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产品艺术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掌握必备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业方向: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工业企业设计研发部门、主题性产品开发企业、工业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公司、企业宣传与展示部门等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
首饰设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珠宝首饰设计、工艺品设计、服装配饰设计、流行饰品设计、珠宝广告设计、首饰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具备与首饰行业相关的珠宝鉴定、首饰营销、首饰制作工艺等能力,适应珠宝首饰行业的发展方向,满足相关工艺品和服饰品行业的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学生适合于专业设计公司、全国各大珠宝公司、首饰加工制作厂、珠宝首饰专卖店、相关专业的学校以及服装服饰公司、广告公司艺术设计,能在珠宝首饰及艺术设计领域的教育、研究、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
6、摄影艺术
摄影专业在1998年中央美院与澳大利亚格理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视觉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班” 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2001年正式开始本科教学。
该专业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性、多元性和当代性”,强调将摄影放置于宏观的当代视觉艺术背景下进行解读。摄影专业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影像艺术家、职业摄影师、跨领域影像媒体人材为培养目标,在注重摄影的专业性与职业精神的同时,更着力于对学生艺术审美与判断、原创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横向拓展能力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材。在吸收国际摄影教学课程精华的基础上,历经几年的实践,总结,调整,构建了摄影专业的3年专业课程。
目前该专业具有完备的设备体系与教学空间,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注重艺术、理论、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上突出循序渐进式的理论-思维-实践的方式,并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理论框架、技术素养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培养上不遗余力。
摄影摄影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电影、电视、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培养要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学、文学、美学。电影、电视、广告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影摄影、电视拍摄、广告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影摄影、电视摄像、广告摄影和图片摄影创作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能在电影厂、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建筑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于2003年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专业从设计学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建筑学院,并于2003年10月28日举行了正式成立仪式,是中国第一所著名造型艺术学院与大型建筑设计院联合办学的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博大深厚的艺术背景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强有力的设计实践平台完美结合,独创了崭新的建筑教育模式,为年轻的建筑学院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筑学院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1、造型与艺术素质训练:书法、绘画、雕塑、民艺、美学、美术史论、当代艺术
2、专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
3、专业理论:设计概论、建筑史、景观史、室内史、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设计评论
4、专业表达:设计制图、CAD、专业写作、摄影、数码媒体、VI设计、专业外语
5、专业技术:结构、构造、设备、电气、材料、声、光、热环境、绿化配置
6、专业扩展: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管理
7、专业实践:设计实习、工地见习、传统建筑文化调研、古建筑测绘、城市认知
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专业是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建筑设计专业之一。
该专业着眼于国内外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当代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同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当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及艺术性。建筑学院成长于中央美术学院丰厚的艺术沃土之中,整合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所国际著名建筑、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并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办学,为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平台,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实践环境。
专业成立以来,学生在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国际建协“建筑与水”学生设计竞赛、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一届全国美术院校建筑环艺作品双年展等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竞赛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初步显示了该专业学生旺盛的创造才能。
2、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专业是在前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专业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张绮曼教授的带领下,本着创建国内一流室内设计专业的目标,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系统而完善的专业课程改革。同时通过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室内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空间塑造意识的同时,更强调人文环境的艺术表达与设计形式的原创,力图培养出有设计能力、有专业知识、有审美能力、有整体设计协调能力,适合于社会的优秀室内设计师。该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外的竞赛与交流中屡获殊荣,包括第一、二届“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家-从传统到现代”设计竞赛等。学生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郭立明、刘环等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节目。
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及与国内国际院校的交流,并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
学科发展能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学术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借鉴成熟的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尝试多元化教学,强调原创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该专业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包括国际学生设计竞赛(IAAH)、荷兰中国文化交流艺术展、2008北京奥运会环境设施国际竞赛、第二届“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等。
五、实验艺术学院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和科技艺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探索,实验艺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科教发展联盟、中科科教发展基金共同策划了“实验艺术学院科学大讲堂”系列活动,作为这一系列的配套研学计划。实验艺术学院将组织学生陆续进驻25家中科院科研院所开展实地研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正是研学计划的第一站。该院校学生还先后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展开展深入研学,并在适当时候邀请中科院专家参与学院相关课程授课。
2005年7月8日,第一批本科生14人进入实验艺术工作室,这个班也就是后来被广泛誉称的“先锋班”。本科教学第一课“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随即布置课题、进行田野调查基本方法的教授并布置考察作业。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当代文化艺术创造的艺术工作者。我们要求学生具备五种基本能力:1.强烈的人文精神;2.全面的知识素养;3.理性的思维能力;4.有效的沟通能力;5.强大的动手能力。
实验艺术学院下设3个专业方向为:实验艺术方向、科技艺术方向、社会性艺术方向。
实验艺术
实验艺术方向旨在站在人类文化共性的立场上,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系,培养具备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专业素质、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全面的艺术从业者,以及能与艺术生态接轨的艺术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实验艺术方向课程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传统语言课程体系与物质化呈现课程体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考察与艺术语言的深入锤炼,从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的层面进入不同命题方向的深入探索研究。在传统与当代文化对冲的视野中,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认识与了解,对自身特点与当代社会特点展开更具体的了解与验证。
科技艺术
科技艺术方向的目标是培养熟悉科技发展,善于深度融合最新科技手段来从事艺术创作的综合性人才。科技艺术方向目前包含未来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课程组团,未来还将渐次增加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等科学实验室跨界合作,建立一个艺术与科技真正结合的实验基地。科技艺术方向不仅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今天的艺术教学填补了空白。本方向的目的是建立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互相结合的实验室,这不仅启迪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将开启以艺术的方式刺激科技发展的新领域。
社会性艺术
社会性艺术方向最大的教学特色就是将实践迈向社会公共空间。社会性艺术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能够有效运用社会学研究工具作为创作基础,善于将作品用于社会空间的艺术人才。社会性艺术视野下的实验艺术理念,是要在社会激流中完成动态的实验和创新,做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实验艺术。它致力于引导学生超越小我的小情绪小趣味,在社会的历练中脱胎换骨,获得大我,从而获得艺术创新的源源不绝的能量,在社会中承担其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完成内外、公私、艺术超越与社会责任的贯通。
六、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是中央美术学院为拓展设计教育领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于2002年9月正式创办的学院第一所院外专业学院。
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工作室的专业方向是城市设计学院两大专业取向——城市形象设计、城市生活设计的具体体现。基于共享与交流的原则,依据专业方向的共性和教学管理的需求,城市设计学院下设五个教学学部。
1、基础部
基础部成立于2006年3月,为学院的四个学部即城市信息设计学部、城市形象设计学部、城市时尚设计学部和城市影像设计学部提供第一学年基础课程教学,其教学任务是为学生打下学业基础,开启学术眼界,确定专业方向。
基础部依托于我院四个学部的基础师资力量,建立起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教学交流平台,实现了全院基础教育资源优势整合。
2、信息设计学部
城市信息设计学部以与城市紧密相关的图文信息、商业信息、实验媒体、导视及视觉识别设计为专业方向,通过学科创新和新知识结构的构建,培养能够整合数字科技和信息文化的交叉型艺术设计人才。
信息设计影响着非常广泛的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内容。例如,财务信息、行政信息(各类表格)、医疗信息、药品信息、食品信息、健康信息、使用手册、技术手册、旅游信息、导向信息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信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也催生出了提供信息设计服务的专业公司,各高校也都开始重视这一新兴专业的建设。
就业方向:平面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
3、形象设计学部
城市形象设计学部是以对城市文化形态的分类为基础,以空间设计为切入点,研究城市文化规划与视觉传达。以城市视觉文化为核心,体现城市的形象与功能。该学部目前培养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主题空间设计和空间展示设计三个方向的专业人才。
4、时尚设计学部
城市时尚设计学部侧重于城市生活产品与城市家居空间的设计,将时尚和流行元素纳入教学与科研,通过时尚产品与时尚家居的设计介入城市生活,引领大众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该学部目前培养家居设计与时尚产品设计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
5、影像设计学部
城市影像设计学部下设有动画专业和电影与影像艺术专业。致力于通过训练学生在动画影像和实验影像方面的创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动态影像创作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广告公司、电影公司、报社杂志、电台、婚纱影楼等提供摄影、摄像、图片处理和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等。
七、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3年10月28日,现在下设四个专业系:美术史系、文化遗产学系、艺术管理学系和美术教育学系,两个教学中心:外语教学中心、人文社科基础课教学中心;此外还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
人文学院的本科生一、二年级为人文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主要有古代汉语、考古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中外美学史等基础课程。三年级进入各专业系继续学习。
美术教育系
美术教育学系于2002年建立,现任系主任由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兼任,曹庆晖任常务副主任。目前任职教师有5人,分别是尹吉男教授,陈淑霞副教授,曹庆晖、孟沛欣、郑勤砚讲师。
美术教育学系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的新学科"计划扶持的专业之一。自建系以来,按照教育部、学院批准的学科建设精神,并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课程设置的经验,构建起以美术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历史、方法、心理、博物馆、艺术实践等多层面交叉而又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开设出美术教育学方法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史、艺术发展心理学、博物馆与美术教育、艺术实践与教学转换等6门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对象为硕士研究生、助教进修班、研究生主要课程班。
艺术管理系
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视觉艺术管理的专业系科, 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新学科建设"重点扶持项目。现任负责人是余丁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以人文学院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央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资源优势,在几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一套学科配套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美术馆馆长、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组负责人,与余丁和赵力副教授共同组成导师组,同时聘请了国内外教授和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授和特聘教师,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完善。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要为文化行政管理部分、艺术博物馆、艺术基金会、拍卖行、画廊等赢利性和赢利性机构培训人才,包括艺术品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艺术机构的行政管理者等等。在与产业密切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艺术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模块化课程系统。
文化遗产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创建于2004年,是以原美术史系和原民间美术研究室(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基础,由原美术史系部分教师、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教师、外派留学归国人员和适当引进的高级人才四部分人员构成,形成了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美术考古、书画鉴定、书画修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五个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目前在上述专业方向都占据着前沿位置。
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学系,她的学科范围以视觉文化遗产为中心,覆盖了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研究、鉴定,到保管、推广和修复的整个流程,形成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精英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西方文化遗产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宝贵经验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文化遗产学系主要为国家教育、文化、文博、考古、民间美术以及新闻出版机构等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培养具备现代文化遗产基本理念,了解文化遗产流程,具有一定美术修养、实践能力的文化遗产专门人才,适合从事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管理、保护、教学、策划、展示及艺术修复、鉴定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工作。现有本科生49人,硕、博士生30人,普通进修生10余人。《中国文物鉴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50人。
文化遗产学系还积极探讨与国外文化遗产机构合作办学的模式,目前已与法国国家文化遗产学院成功合作,举办《中法合作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七期,培训中国(包括港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200余人。
美术史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是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它是集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多年来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美术史、艺术品鉴定、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方面的特殊人才。
2002年4月,人文学院的美术史专业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正式认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重点学科。现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规范学科,是由国际著名学者和国家级专家组成的学术集体。
2003年10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成立之后,美术史系成为人文学院下属的一个系。美术史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根据学科特点,按专业分为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美术理论教研室。由三个教研室分别编写的《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和《美术概论》,作为人文学院美术史论教学的基本教材,也在国内兄弟院校中被广泛选用。
人文学院成立之后,在本科教学阶段,美术史系承担的教学工作是:一、中央美院全院的理论基础课,即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二、人文学院本科生一、二年级美术史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三、美术史系三、四年级的专业课教学和学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美术史系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术史系除继续保持已有的学科优势、推进其发展之外,也在根据国际学术发展的态势,主动扩充和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研究领域。近几年来,美术史学系在视觉文化,西方女性主义美术史,新中国美术史,东方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初显其成就。
八、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教学方向涵盖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是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创新型学院。
注重学生全面综合专业素质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学院架构和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传统文科院系,重视多学科全面基础教学,对学生进行“宽基础”教育,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与项目实践课程。倡导“践行者盛、空叙者萎”的理念,致力于在艺术管理和美术教育领域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学院。
吸引和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中央美术学院各学科与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桥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未来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艺术管理与教育人才。
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艺术学院、纽约佳士得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经济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在两校教师互换、学生交换、组织国外考察学习,以及共建夏季学院课程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充分保证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国际化,并摸索与国际院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尽管只有短短的6年历史,但中央美院深厚的学术积淀、准确的教学定位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使该专业教学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在全国高校摄影教育领域以精品教学、品质教学著称,在读学生多人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展览中获奖,毕业生在纯艺术和商业应用领域均扮演着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新人的角色。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高分卷:
中央美术学院色彩高分卷:
中央美术学院速写高分卷: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类-命题创作高分卷:
交通路线
TRAFFIC ROUTES
[ 杭州白鹿学院自驾路线图 ]
杭州萧山机场
乘坐机场大巴汽车南站线到杭州汽车南站,换乘597/514路公交车到永和大厦站下车,换乘622路公交车到第四年站
杭州城站火车站
乘坐514路公交车到永和大厦站下车,换乘622路公交车到第四年站
杭州火车东站
乘坐597路公交车到永和大厦站下车,换乘622路公交车到第四年站
杭州汽车北站
乘坐185路公交车到城站火车站下车,换乘514路公交车到永和大厦站下车,再乘坐622路公交车到第四年站
杭州汽车西站
乘坐436路公交车到巨利站下车,换乘603路公交车至大自然农批市场站
联系方式/Contact
官方微信号:13819493406
官方抖音号:杭州白鹿学院
官方微博号:@杭州白鹿学院臧富龙
官方QQ号:89022310
官网地址:www.hzblxy.com
招生办公室:13819493406
臧校长:13675810007
林校长:15088640524
地址/Address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金桥城市花园一号楼商业综合体
推荐文章
Recommend


